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(香港不稳定的根源是什么)
香港不稳定的根源是什么,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?
利大于弊,不必放弃在中国的居住权,在取得三星身份后,便享有香港应有的一切;大家要知道香港居留权不是国籍,香港大部分人都是中国籍香港永久居民,其他的都是XX籍香港永久居民。三星身份证才享有百分百香港福利!
但对于国内人来说,要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比较困难,连靠婚姻关系也要轮候,另一方式是申请香港的「优才计划」。
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自由地方,在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意味着你可以:申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,自由出入香港境,享受高素质且廉宜的教育制度与医疗服务,卫生的环境,申请轮候公共房屋与综合缓助(如符合资格),享受低税率,无遗产税,无资本增值税,等一切香港式生活.... .
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贫富悬殊大,有钱什么都不是问题,否则可以差到无家睡天桥底,长期只能生活在最底层!
中国内地发展一日千里,近年与香港特区差距日渐拉近,假以时日,这个所谓「利」与「弊」问题将消饵于无形。
为什么香港法官是外籍?
我是深港周掌柜,深港文化教育达人,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
香港法院很多法官是外籍法官,2016年,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签署委任状,任命17人为2016年新一届香港终审法院的常任和非常任大法官,仅有两人为中国香港籍,其余均为外国国籍或双重国籍。
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英联合声明谈判中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,最终形成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》的规定:除了香港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以外,对其他法官的国籍均没有限制。这是是历史形成,是既成现实,中国政府同意,香港社会同意。原因有几个:
一、香港回归后,一国两制,香港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,保留原有的普通法制度,须要熟悉普通法的人才。这里稍微介绍一下两大法系,一是大陆法系,以成文法为特点。主要在欧洲大陆、亚洲国家,包括中国大陆。二是普通法,并非以成文的法律为基础,而是用一个一个法官的判例,形成的整个法律体系。美国、英国及其曾经的殖民地,基本都是普通法系。特点是法庭对抗制,陪审团制,判决标准相对灵活。戴上代表庄重公正的假发,是普通法的法官特色之一。
二、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,国际资本聚集,需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,如果各路国际资本都跑了,香港也就香消玉殒了。回归后香港司法机构继续聘用“外籍法官”,有助于增强外国人(尤其是国际投资者和与香港有商贸来往的人士)对香港的信心。“外籍法官”一直被视为是香港承诺继续维护法治和司法独立的象征。
三、香港的司法界原来也有不少外籍法官,继续保留他们的职务有利于保持司法制度延续性。
香港终审法院的外籍法官接近2/3来自英国 1/3来自澳洲,还有一个两个新西兰的法官。这些外籍法官一般都是在自己国家的最高或者州高等法院退休了,被聘请到香港终审法院。这一机制是由香港最高法院李国能法官开创,希望能够提升香港判例在普通法世界的地位,因此高薪聘请他们这些普通法世界最聪明的脑袋来香港。 很多人担心外籍法官在涉及大陆的案子上的看法会不会不公正,从近十年的判例来看,似乎外籍法官对大陆更友好一些…
而香港本地居民也有种说法,外籍法官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香港的富人服务。在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及新地联席主席郭氏兄弟涉贪案中,外籍法官麦机智判处行贿罪名成立,许仕仁被判囚7年半,郭炳江被判囚五年,其下属陈巨源入狱六年。高官、富商同样治罪,为回归后最严重的官商勾结案画上句号,维护的香港的廉洁声誉。
香港的法制程度高,高素质的法官队伍的贡献毫无疑问。在国际法治指数排行榜中,香港在全球排名第17位,高于排名第19位的美国。在香港的历史上,从来没有听过法官有贪污腐败的行为。
有人说“外籍法官,有损中国主权”。司法界是怎么看的呢?聘任聘任法官,是依据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》的规定,由独立的委员会遴选,再由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委任,并非外国政府和势力的强行插足,主权在我,为我所用。在某种意义上与国企聘请一位业务精通的外籍总经理无不同。
回到外籍法官这个问题。这是中央政府对“一国两制、港人治港”的庄严承诺,廉洁的法治是香港社会的骄傲。
你觉得聘请外籍法官制度是否已经过时了呢?请在下面评论留言。
周掌柜,深港文化教育达人,跨境旅行美食客,欢迎关注头条号。
会被本地人看不起吗?
感谢邀请。我觉得这个问题得看年龄段来决定的。我记得我自己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,那时候还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,特意办的通行证。那时候还是跟姐姐一起去的,对香港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,不过说真的,那时候,跟我姐姐全程是用家乡话交流,很怕自己说普通话被人看不起,因为姐姐会说粤语,所以我全程就是玩当个哑巴一样的。生怕别人看不起我们,后来那时候坚持去香港的频率就是一年一次,可是这两年的话,自己有需要买东西的话也就自己过去,那种感觉就是,我在自己的国家说中国话还要被瞧不起了。渐渐地这个粤语我也就不执着了,可能是因为现在粤语也练的算是可以的。内心也膨胀了。哈哈哈,个人拙见哈。其实,总得来说吧,很多事情也没有新闻说的那么排外,当然也不排除有不好的。所以自己做好自己,自然就不会出现被人看不起的情况了呢。(附上我最喜欢的富豪雪糕)
美国和英国正在蔓延的示威游行?
示威游行是美英人民的表达自己方式的合理诉求,也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体现。在美英这样的活动越多越频繁,越热闹越大,才能证明西方民主制度越完善,才能给其他国家做表率。连美国这样自由民主的国家如果都对这种活动采取暴力手段的话,那么西方民主就没什么希望了。
西方目前蔓延的抗议活动,主要有两种原因:
反民粹主义
分离主义
反民粹主义这种抗议活动主要集中在美国,作为反传统政治建制派的特朗普上台以后,不论是主张“美国优先”还是单边主义,本质上都是为了迎合大部分反移民、反贸易全球化的非拉丁裔白人政治诉求。这一部分人长期受到移民的工作岗位挤压,受到贸易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冲击,所以对自由主义严重不满,这才给了特朗普的机会。
但美国同时又是个移民国家,正是通过庞大的移民和稳定的环境才得以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强国。面对目前美国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,双方矛盾尖锐已然不可调和,于是就发生了此起彼伏的抗议活动。
比如2017年4月份的抗议特朗普一直拒绝公布其纳税申报单,美国150多个城镇就爆发了抗议活动,仅在加州伯克利市就造成11人受伤,7人住院,21人被拘捕。
再比如2017年9月抗议特朗普政府废除“追梦人”移民计划,由于严重损害美国80万移民权利,所以美国众多城市爆发了抗议活动。
特朗普在今年2月份为了修建美墨边境墙,不但造成美国政府历史上最长的停摆,而且还使用紧急权利动用军费修墙,引发了民众的广泛不满,在2月18日有数十个城市近10万名民众举行了抗议活动。
而在今年8月18日的波特兰市,为了对抗美国极右翼团体“骄傲男孩”,极左翼组织“反法西斯运动”在波特兰与之发生了冲突,面对冲突美国警方毫不手软,直接逮捕至少13人。
无独有偶,英国新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是个民粹主义者,不过英国现在已经日薄西山,所以没有太明显的举动。尽管如此,在7月22日约翰逊上任英国首相的途中,也遭到了抗议者的阻拦。
分离主义除了反民粹主义,另一个问题就是分离主义,这主要集中在英国,因为英国是由英格兰、苏格兰、爱尔兰、威尔士组成的联合王国。这些地区本身就存在分离倾向,全靠英国加入欧盟增长经济而暂时搁置分离问题。现在英国要脱欧将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经济,新仇加旧恨,引发了分离主义的抗议活动。
8月17日,因为不满英国政府硬脱欧,苏格兰多地爆发抗议活动,总参与人数达1.2万人,要求苏格兰独立的民调历史性首次上升到52%。
而在今年5月13日,最不爱折腾的威尔士历史上首次要求举行抗议活动要求脱离英国。而支持威尔士留在英国的民调也历史上首次下降到50%以下,仅为47%。
同样是在今年的3月31日,数千名反对英国脱离欧洲联盟运动人士在北爱尔兰与爱尔兰边界6个不同地点举行抗议示威活动,抗议英国无协议脱欧。
既然佩洛西将抗议活动定义为“美丽的风景线”,那么建议她先看看自己国家,毕竟风景这边独好。
是如何控制住疫情的?
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:古尔齐亚
先来看一张图。
这是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援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分析数据,做成的图表。
这张图显示了中国大陆以外的部分地区和国家,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最初20天内的蔓延趋势。
由图可见,病例数量攀升最快的第一梯队,是伊朗、意大利和韩国。其次第二梯队是美国和西班牙、法德等欧洲国家。
攀升最缓慢的,用淡蓝色线标示,分别是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,最慢的是香港。
截至3月12日,香港累计确诊病例129人,治愈67人,确诊病例数量远低于德国等欧洲国家,连人口较少的北欧国家挪威都有489个病例。
数量甚至远远低于中国大陆的多个省市自治区。
作为与大陆紧紧相连、交流最为频繁的香港,何以能在这次全球疫情爆发之际,防控得如此有效?
信息公开透明,全港每个病例行踪可查
为了最好地帮助市民了解新冠病毒的情况,香港特区政府特地设立了“同心抗疫”的官方网页,将关于确诊病例详情、发现地点、如何防护、谣言澄清、出入境管制、学校关停计划等几乎所有疫情之下的生活常用信息,全部集中,公开发布,在全球任何位置都可以上网查询,所有信息都是滚动更新。
▲特区政府“同心抗疫”网页截图
▲特区政府“同心抗疫”网页截图
如上图可见,无论是香港市民、媒体还是研究人员,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。
比如,每一个确诊病例是多大年纪,住在哪个医院,是住院了还是已经出院了,是香港居民还是外来输入病例,甚至他们每一个人曾经逗留过的地方,都标注出来,若是有市民担心,大可以绕着走。
还有一份滚动更新的名单,叫“过去14天里确诊或疑似病例曾经居住过的住宅大厦名单”,截图如下:
▲特区政府“同心抗疫”网页截图
甚至连哪一栋,是A座还是C座都写明了,保证了每个人的知情权,也舒缓了许多人的潜在心理:我邻居会不会也是感染者?
在这种信息披露之下,大部分香港市民在清楚了情况之后,可以相对放心地出行,如常生活。
同时,对于引发恐慌的传言,港府也在官方网页上的专门区域“澄清”里,集中澄清,消除市民的疑虑。
比如有香港本地媒体报道,有人发现香港中文文凭考试中官方派发的口罩有质量问题,怀疑是假冒产品。
港府立即在“澄清”栏里及时澄清,甚至通过港府物流署公开了这次考试中派发口罩的批次、产地、生产日期,和进口入关时的抽检结果,以正视听。并指出由于口罩来自不同产地和供应商,外貌或略有不同,但不影响质量。
这种及时、透明、公开的信息发布,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抗击疫情背景下市民日常生活的安定感。
反应迅速,居家隔离要带电子手环
1月23日,中国宣布武汉封城。
一周后的29日,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在30日开始部分关闭6个入境口岸,就在特区政府宣布关闭口岸后的第二天,世界卫生组织才宣布新冠疫情为“国际关注的紧急事件”。
此后,香港逐步关闭了大部分陆路口岸,连人流量最大的罗湖和落马洲也都关停。
另外,为了严防输入性病例,特区政府一视同仁,对来自中国内地、韩国、伊朗、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的旅客都实行了入境限制。
比如从韩国来香港,假如不是香港居民的话,直接禁止入境;即便是香港居民,14天内去过韩国大邱等地的话,回香港也要去隔离中心强制隔离14天。
对于隔离中心也是,香港没有能力在6天之内建好一座新的医院,但是特区政府非常随机应变,在短短几天之内,就有90多个隔离单位投入使用,有酒店、工业大厦、部队宿舍,甚至还把饶宗颐文化中心临时改成了隔离营。
▲饶宗颐文化中心
可是,至于居家隔离这种事情,太考验人性和自觉性了,各个国家都有许多确诊之后到处乱跑祸害他人的行为。
香港政府的做法非常值得学习:给隔离者戴上电子跟踪器!
给需要居家隔离的人戴上电子手环,追踪他们的行踪,确保他们真的在家隔离,如果擅自离开家,最高会被判刑6个月。一旦这些人离开了家,卫生署和警方会收到警报提示,就可以马上出动追踪他们的行踪。
▲电子追踪手环:“居安抗疫”手环
港人好共识:接受出门戴口罩
有在香港生活或旅行经验的人会深有体会,相对于许多西方国家民众认为“戴口罩就是有病”的落后认知,香港市民非常接受戴口罩这件事,即便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,在香港的公共交通和公共场所,也经常可见戴口罩的人。
甚至有人说,香港是世界的“口罩之都”,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接受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城市和地区。
这大概是源于香港人多年来“血的教训”。
▲香港市民戴口罩出行。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
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,每平方公里将近7000个人。但这个数据,是按照香港城市面积来算的,其实香港大部分土地是山区,未开发,开发率大概只有25%,所以如果以开发面积来算,香港每平方公里内会有2.7万人。
每平方公里内2.7万人,是什么概念?
所以在香港闹市区、商业区和公共交通上,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四个字:摩肩接踵。
▲香港街头
如此高的人口密度,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传染病的感染几率。
所以,每一次流感大爆发,香港都几乎跑不掉。
就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初,香港因为流感致死的病例就高达226人。
更不要提17年前“非典”疫情在港人记忆中的触目惊心了。
或许正是多年来这些活生生的“血的教训”,香港市民从老到小,为了自己,为了家人,也为了公共健康,普遍接受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,如果有人感冒了不戴口罩上了地铁,轻则遭到白眼,众人远离,严重的估计要被众人出口训斥。
正是这种卫生习惯和普遍共识,帮助香港市民在疫情爆发之初,就迅速做好了自我防护,保护自己,也不给别人添麻烦。
此次疫情爆发后,不断出现中国人在外国戴口罩被鄙视、辱骂甚至殴打的新闻,西方人普遍持有“生病了才戴口罩、健康人不必”的观念,但在香港,戴口罩是值得骄傲的好习惯。
而特首林郑月娥因为被拍到未戴口罩,还被香港媒体批评:没带好头!
▲林郑月娥(右)
SARS的惨痛记忆,他们从未遗忘
2003年,“非典”病毒传播至香港,九龙湾住宅淘大花园出现了300多居民集体被感染的惨剧,至今让香港人记忆犹新。
但香港特区政府并未在SARS疫情结束之后就收工了事,而是组织人马对“淘大花园事件”进行了详详细细的研究。
最后发现,是房屋设计结构问题,导致病毒通过排泄物和下水系统传播。
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在全港范围彻查,排除类似隐患。淘大花园的下水道,甚至被拆下来,放进了香港医学博物馆,用来警醒后人。
▲淘大花园平面图
而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,位于香港青衣的公屋(廉租房)长康邨的康美楼,出现了住在同一栋、不同楼层的两个病例。
港府立即派人调查,结果发现患者家里自行改装了排气管,连接卫生间下水道,极有可能令病毒从卫生间下水道回到厕所,令同栋楼的邻居“中招”。
港府连夜将这栋楼的30多个家庭住户,全部撤离到了隔离中心。
尽管防疫专家袁国勇站出来说,仅仅是有可能,而且私自改装的住户只是个别,或许不必将30个家庭都全部撤离,但是特区政府还是选择了最保险的方式,毕竟,淘大花园的记忆太牵动香港人心了。
许多香港市民对此评价:都系改装佬冇常识、冇知识。(装修工太没常识了);私下改装,自己害自己!
可见港人对淘大花园的事情记忆还十分鲜明,更是对背后的原因十分清楚,对私自改装建筑结构导致的害人害己案例,也毫不留情。
或许正是源于对于SARS惨痛记忆形成的社会共识,以及特区政府的连夜撤离,康美楼此后再未发生新增感染病例,也未出现家庭内部传播感染,不幸之中的万幸,淘大花园事件没有再次出现。
所以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,香港此次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点,就是“二代传播”大大减弱。
香港政府在公布疫情数据的同时,也非常重视是否是“二代传播”,即非输入性的本地传播。
通过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的130名确诊和疑似病例的信息可知,130人中,外地输入病例以其密切接触者,仍旧是大多数。
▲来源:港府“同心抗疫”网站
如上图可见,在经历了2月12日的高峰之后,香港“本地案例”逐渐减少,进入3月之后,几乎多为输入性病例,本地“二代传播”得到了非常有效地控制。
充分重视与尊重,医护人员未受感染
3月5日,收治新冠病毒确诊病患的香港玛丽医院研究人员发表论文,在疫情爆发的前6周里,香港没有医护人员感染,也未发生医院范围内的感染,尽管全港卫生系统对1275名疑似病例进行了治疗。
他们的经验显示,注意手部卫生,保持警惕,做好防护,做好隔离,可以让医护人员在检测和治疗病人的同时,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。
毕竟在抗击疫病之中,医护人员是最前线的战士,保护好他们的安全,就是对抗击病毒最大的支持。
▲香港玛丽医院
早在2019年12月31日,新冠疫情并未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正式发布之时,香港医管局就已经启动了感染防控措施。依据的,正是香港抗击SARS和禽流感的经验,对所有可疑病例进行早期识别、隔离、通报和分子诊断等。
尽管在香港,因为疫情的压力,医务工作者中也曾闹出过不同声音。
香港医管局设立了“抽签制度”,抽到签的医护人员,就去照料新冠病毒感染病例。对此,有人称之为“生死签”。据媒体报道,某医院一轮抽签结果之后,立即有多名医护人员辞职。
也有许多香港媒体公开批评这些医护人员自私,是“以市民生命作为筹码”,但多数医护人员还是留了下来,上了前线。
最终我们看到的,是特区政府与全港卫生系统、医护人员共同协力,迄今为止,有效地遏制了新冠病毒在香港的蔓延,才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张图表。
目前,香港政府已经在考虑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之下,逐步恢复全港的日常生活。香港行政会议员林正财日前通过媒体告诫市民,目前的封关、围堵等政策,有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年,香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,如何在抗疫之下如常生活?